居家養老:世界養老新趨勢
讓每位老人安享晚年,是人們的美好願景。
目前,我市60歲以上的老人有70多萬,而全市10家社會化養老機構的老人總數還不到千人。到了2030年,全市老人將激增為170多萬,老齡人口約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5%。
我市2006年開始啟動居家養老試點,至今年已經有86個社區完成試點工作。在居家養老大力推行的時候,如何讓其走向規範?如何更好地滿足老人需求?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名詞解釋
何為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養老機構內,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養老模式的“第三種選擇”,被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是壹種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
家住市區的老莊,是泉州市第壹批加入“居家養老”隊伍的老人之壹,那時候他75歲。
談起居家養老,老莊覺得這個項目讓自己受益最大的在於社區的醫療保健:“平時身體有點小毛病,去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可以了,不用動不動就跑到大醫院去,這樣方便多了。”
曾經“小病大治”的經歷,讓老莊覺得非常麻煩:“小小壹個感冒,到大醫院要排隊掛號,再看病,再取藥,大半天就這麽過去了。而社區的醫療服務站,從家裏走過去只要幾分鐘。病人少,看病也快,連掛號都不用,得小病只要去那裏,就可以解決了。”
社區裏對“居家養老”的重視,也讓老莊頗為滿意:“剛加入‘居家養老’,社區就給我們家裝了報警鈴。每年還會舉辦兩次以上的座談會,邀請我們去參加,還根據我們提出的意見,慢慢改進不足。”
據豐澤社區主任楊婷婷介紹,社區、豐澤新村物業公司與專業家政服務機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是該社區居家養老的特色。在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過程中,形成了以社區居委會為核心、社區居家養老為依托、社會化專業服務與非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每天早上8時30分到10時,我有空就到活動中心唱歌、跳舞,現在身體不錯。每天有五六十個同齡人在壹起,大家壹點都不覺得寂寞。”10月8日,在鯉城區金山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壹位70歲的老伯說。作為泉州較早規劃建設的住宅小區之壹,鯉城區海濱金山社區成為泉州老年人口最多的社區,是個名副其實的“老人村”。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社區裏,大多數老人是自願選擇獨自居住。
多數老人願意在這裏“居家養老”,關鍵在於這裏配套了較為完善的助老設施以及服務網絡。針對老年人口比較多的情況,金山社區的老黨員組建了“以老助老”互助小組,組織社區老人開展互助活動。壹些樂於奉獻的老人自願騰出自己的房子用於助老服務,並相互提供家政、娛樂、體育、醫療等各種幫助。這些家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不僅具備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的部分功能,而且更貼近老人的實際需求。
老齡委辦公室和泉州市老年學會曾對泉州市居家養老服務進行了調查,以金山社區為例,調查顯示,他們社區大多數老年人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只有5%的老人會經常感到孤獨,而57%的老人少有孤獨的感覺。
老齡辦相關負責人說,“金山模式”和“豐澤模式”代表了目前城市居家養老的兩種典型模式。“金山模式”主要惠及的是中等收入家庭,“豐澤模式”主要服務中上收入水平的家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中產階層”將會成為社會主要人群,無論是從泉州,還是從國內看來,自發形成的“金山模式”,都將成為未來居家養老的範本。
雖然開展居家養老已經有數年了,城市形成了兩個典型的模式,但略為遺憾的是,在廣大農村,卻還沒有形成較為典型的模式。此次擴大居家養老試點後,希望各地農村在實踐中能夠總結出壹條具有當地特色的路子。
老有所學是壹些老人的追求。
逾九成老人願“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壹種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泉州市居家養老服務以有償、低償、優惠服務為主,政府購買服務為輔。
2008年4月,泉州市老齡委、老年學會曾對泉州中心城區老年人的生活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抽取了金山等5個社區為樣本。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九成的老人願意選擇“居家養老”,其中67.4%的“空巢老人”自願選擇獨自居住,想要與子女、孫輩同住的次之,占27.8%。
“居家養老”是國家推崇提倡的壹種養老方式,也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專家分析認為,人壹旦變老,就有壹種落葉歸根的心理,到了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失落、惆悵、孤獨的情緒。居家養老可以和周圍環境融為壹體,延續以往的社會網絡,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
記者從市民政局社區辦了解到,泉州市從2006年起就開始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踐、探索。目前,全市已經有86個社區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到2012年,泉州市將實現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網絡基本建立健全,服務設施有新的改善,專業化服務隊伍初步建立,誌願者服務隊伍逐步壯大,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得到初步滿足。
“我們面臨的是迅速老年化、高齡化。”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無論是從眼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還是市民的養老意識來看,居家養老都是壹種既經濟、又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養老方式。從國際來看,發展中國家約有25%的老人是居家養老。
據老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所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均建立社區老年人健康檔案、高齡患病老年人幫扶檔案、誌願者結隊幫扶檔案等6種檔案;組建管理員、護理員、誌願者三支隊伍,為老年人提供生活、醫療、健身、文化、法律、精神慰藉、愛心幫扶等7類服務。部分試點還為老人安裝專門的呼叫系統,通過在家用電話機上設置“壹鍵通”,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送水換氣、洗滌縫補、家電維修等各類家政服務。
尚有問題亟待解決
開展居家養老工作以來,泉州市各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的居家養老模式。但作為壹種嘗試,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完善。“硬件建設很容易,軟件配套卻是壹個長期的過程。”泉州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說,這些問題同樣是全國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醫療需求的矛盾
疾病與日常生活缺乏照料,是“空巢老人”最擔心的事。調查中,大部分“空巢老人”健康狀況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但由於老人容易遭遇心臟病、高血壓等突發疾病,多數老人最怕生病。
退休老幹部廖先生說,出於對延年益壽和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老年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目前醫療體制中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象仍然存在,咨詢指導、疾病預防幹預等老人需求較為集中的項目的發展仍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在這壹問題上有所突破。
多樣化需求的矛盾
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向使老年人群對養老的期望值增高,傳統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人對生活品質的高水平需求。
居家養老人口普遍具有壹定的文化素養和經濟實力,對養老服務機構的能力和水平也有壹定的要求,希望能夠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項目。目前多數服務機構受人員和資金等的限制,服務的手段、提供服務的品質和服務人員的素質都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下棋比技藝,陶冶情操。
社會化服務如何專業化
能否培訓壹支業務精、素質好、熱情為老年人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是居家養老服務事業成敗的關鍵。
對於居家養老的家政服務,壹位退休幹部表示,有的服務合同有“霸王條款”的嫌疑。服務超過壹分鐘,則以半個小時為準計算工錢。而如果服務人員遲到,則無相關的賠償條款。此外,考核的不合理,讓服務人員可以輕松得到“升級”:家政服務水平評定以服務過後老人填寫的評價表為準,多數老人不好意思填上“差”,這樣,憑借這些名不副實的評價,有些服務人員就輕松得到星級的評定。星級的提升,使得服務費用也跟著上漲。服務質量和費用不成正比,讓老人很無奈。
養老服務業與單純的家政行業有區別,而且服務對象為老人群體,要求服務機構具備更高、更專業的服務水平。但從目前來看,壹些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由家政公司轉型或“兼職”,服務水平普遍不高。“居家養老家政服務還有待專業化、規範化。”泉州市老齡辦相關人士認為。
失能老人管理是弱點
對於壹些失能老年人來說,最亟須專業的養老服務。有的居家養老服務難保障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壹是家庭不具備長期照料、康復護理的設施和條件,二是失能老人需要24小時服務,家庭成員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很難服侍周到。如果雇用家政人員,不僅費用大,而且很難雇到具有壹定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的養老服務人員。
綜合配套完善服務
老有所養,是中國人自古即寄予的美好理想。隨著居家養老試點的全面鋪開,如何讓居家養老更加規範開展,各界提出了許多建議。
農工黨委員會曾建議,采取誌願者與聘任相結合的方式,組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居家養老中心與社區衛生機構緊密協作,為老人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應以上門照料服務為主;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還要把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作為居家養老服務的壹項重要內容。
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則認為,要建成合理分布的健身娛樂中心、體育場館、市民活動廣場等。同時逐步向老年朋友開放已有的健身場所,全面優化老年人的健身環境,為老年朋友的自我保健活動提供硬軟件支持。
針對居家養老的實際情況,泉州市也提出逐步完善的措施。今後,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可獲得有關用地、用水、用電、用氣以及稅費方面的優惠政策及相關項目的財政補貼,並且憑服務券向社區管理機構結算。
還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社區,構建居家養老“十分鐘”服務圈,支持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上門服務巡查,開展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活動,將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不斷完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力爭在2012年建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專業服務網絡。
今後,各地政府應為年滿70歲,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市區無子女照顧的本市低保老人、重點優撫對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員提供無償服務,無償服務每人每月補助標準不低於240元。為年滿70周歲、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市區無子女照顧的本市低收入老人或年滿80周歲且在市區無子女照顧的本市獨居老人提供低償服務,低償服務每人每月補助標準不低於120元。政府補貼通過購買服務券的形式予以支付。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可憑服務券向社區管理機構結算。
各縣(市、區)政府應建立起持續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對養老服務機構給予補助。民辦養老服務組織在適用政府扶持和優惠政策上與公辦老年服務組織享受同等的用地、用水、用電、用氣以及稅費方面的優惠政策。
今後壹個時期,各級政府將從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入手,構築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居家養老:世界養老新趨勢
瑞典:福利家政按需分配
根據瑞典法律,子女和親屬沒有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贍養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國家來承擔。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化養老制度。瑞典目前實行的有三種養老形式,即居家養老、養老院養老和老人公寓養老。
日本:生活照顧與心理呵護並重
在日本,居家養老非常受歡迎,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區服務周到細致,相對完善,註重對老人提供生活照顧與心理呵護,能夠讓老人發揮余熱。由於面臨病床緊張、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日本政府從2000年開始實行護理保險制度。